“校园贷”平台漏洞成“黑洞” 上千学生身陷骗局
2016年以来,诸多面向在校大学生提供小额贷款、分期购物等金融服务的“校园贷”平台大量涌现。这些平台满足了在校大学生信用消费的需求,因而快速占领了大专院校市场。然而,在“校园贷”迅猛发展的背后,一些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。日前,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公安局红山区分局、吉林省长春市公安局朝阳区分局相继破获一批案件,诈骗分子利用“校园贷”各平台的漏洞在全国12个省份近30所大专院校疯狂作案,导致上千名学生身陷骗局,暴露出了当前“校园贷”乱象的冰山一角。
千余学生身陷骗局
涉案金额逾千万元
技术学院的一名学生。2015年10月,小于的两名同学请他办理“手机分期购业务”。小于被告知,业务办好后,手机归一家叫“爱远”的公司,还款也由该公司负责,但不会让他“白帮忙”。
小于是内蒙古某职业在小于提供了学生证、身份证等资料后,爱远公司以小于的名义,先后在“爱学贷”(现已更名为“爱又米”)等四家平台各购买了一部苹果手机,总价2.6万余元。在接受平台电话询问时,小于按同学的“嘱托”称,手机是他本人购买、本人使用。不久,小于陆续收到四部手机,他将手机转交给同学后,获得400元“好处费”。
本以为提供了学生身份信息赚到400元钱就完事了,但2016年2月,小于陆续接到“爱学贷”等四个平台的催款电话,称其所购手机的还款已逾期。这时小于才发现自己上当受骗了。但由于手机均是以小于名义购买的,他不得不自己还款,目前他所还金额已超过6000元。
据赤峰市公安局红山区分局经侦大队办案民警介绍,爱远公司就是该案主要犯罪嫌疑人张一丹成立的。由于张一丹发展了众多“下线”,且其模式较易复制,这种骗局在短时间内就席卷了内蒙古多个盟市,近900名学生身陷骗局。后来,随着张一丹的业务员去往辽宁省,进而导致当地多所院校的近300名学生卷入骗局,涉案总金额逾1000万元。
吉林省长春市公安局朝阳区分局日前也侦破了一批类似案件,犯罪嫌疑人在吉林省、广东省、上海市等10个省份活动,以相同的作案手法在20多所大专院校专门诈骗在校学生,累计作案150余起,目前已查明的被骗学生近200人。
律师函等形式向他们催款,有的骂脏话、有的恐吓说他们涉嫌犯罪,部分学生情绪不稳定,精神经常处于紧张、焦虑状态。
采访中,小于等十余位学生表示,现在“校园贷”平台频繁以电话、短信、办案民警说,大多数学生都是为了贪图那几百元钱的“好处费”,而向诈骗分子提供了学生身份信息,最后背上了少则五六千元、多则一两万元的分期还款“包袱”。
在学生中物色“代理人”
在授信经理中发展“业务员”
赤峰市公安局红山区分局经侦大队办案民警透露,出生于1988年的张一丹能够在几个月的时间里,以同样的手法反复操作,从1200多名学生手中骗得2000多部手机转卖牟利,离不开她在学生中物色的“代理人”,以及在“校园贷”平台授信经理中发展的“业务员”。
据办案民警介绍,按照张一丹的诈骗模式,为了维持资金链不断裂,她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做最多的“业务”,因此她在多地高校物色了大量“代理人”。
记者梳理发现,张一丹至少发展了15名“骨干代理人”。初步统计,这些“代理人”在学校中累计经手办理手机逾1000部,其中“业绩”最好的是内蒙古某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刘某,他经手办理的手机多达212部。
在吉林省长春市公安局朝阳区分局破获的一系列类似案件中,共有超过120名学生充当了诈骗分子的各级“代理人”。这些“代理人”每骗一名学生便能得到500元至1000元不等的“奖励”,两名业绩特别突出的“代理人”还各自被奖励了一辆汽车。
办案民警表示,这些学生“代理人”以校友、老乡等熟人身份为掩护,再以支付现金作为诱饵,使很多学生放松了警惕。
然而,仅有“代理人”在学校物色学生作为“唐僧肉”,还不足以顺利而快速地完成诈骗过程。由于手机是由提供分期购物的“校园贷”平台出货,诈骗分子便大力拉拢各平台授信经理成为其公司的“业务员”。